在岳西、英山、霍山一帶民間廣為流傳著一個民謠:“三天門下一棵茶,仙人能看不能拿,若人嘗飲香茶味,千里迢迢不想家。”據說這是唐代一位茶商所說,至今流傳了下來!
相傳,漢武帝南巡,行至吳頭楚尾之地,忽見群山連綿,煙波浩渺,好像是仙境。接著,他從霍山經三天門(今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到天柱山,突覺身體不適,胃部脹痛。這下可把當地大小官員給急壞了,他們聽說三天門有棵神茶,能治百病。于是派人前去采摘,無耐這棵神茶長在山間的大石縫里,只得請得道高僧前去采摘。漢武帝飲了此茶后,頓感身輕氣順,胃也不痛了。漢武帝龍顏大悅,便吩咐當地官員,每年請高僧采摘,進貢皇宮,于是這棵神茶便成了貢茶! 『髞響饋y,有一何氏人家的奶奶帶兩個孫子,為躲避仇家追殺,千里逃難來到三天門腳下,她遠遠地看見了三個大石頭,慌忙之中,便帶兩個孫子藏在大石頭下,并暗暗祈禱:要是在此能躲過此劫,定將這三塊大石塑成佛像。何氏逃過劫難后,兌現了許諾,后來,這三尊石佛便產生了,此地便因此得名石佛寺。入寺的大法師為了讓神茶能為更多的百姓造福,便天天祈禱,求茶神將此茶移到方便采摘的地方,經過多年的誠心祈禱,法師一日夢見茶神終于用方便鏟將神茶從三天門的石縫中移到石佛寺的上首!
當地百姓便以神茶為藥引子,治療百病。為了保護神茶不被人偷走,他們在神茶的四周遍栽茶樹,于是茶葉種植便在該當地發展起來。今天在鷂落坪保護區內的石佛村,還能見到三尊石佛與何氏家的祖墳。據說在大別山區有三棵半神茶,其中一棵半是在岳西縣境內,石佛寺的僅是半棵神茶,此棵神茶樹上的一半茶葉清香四溢,而另一半茶葉味道平常,因此稱為“半棵”。后人立碑予以保護,碑文如下: 佛茶半棵,世上無多;一株兩品,奇特匪夷.臨近端午,初綻新芽,芽挺尖細,翠綠顯毫,形似蘭花,置入杯中,沸水沖泡,嫩綠清澈,霧氣繚繞,香味馥郁,伴幽蘭香,醉人持久,一人飲茶,滿屋生香,味濃鮮爽,醇厚甘甜,韻味生津,益智解乏,精力充沛.其置身于千米以上三天門下的石佛寺傍,密林眾生,花草異特,終年云霧,千百年流傳的皖西南三棵半神茶,唯有此形影皆備的佛茶,著稱于世,獨領風騷.眾多名家學者深入研究,最是東明技師竭盡畢生之精力,仍是疑竇叢生,謎底未解.故立碑加以保護,以示后人。
新聞鏈接:
安徽電視臺采訪半棵“神茶”
2006年,安徽電視臺深入包家鄉石佛寺,探訪傳說中的半棵“神茶。圖為著名主持人洪濤和岳西翠蘭手工技藝傳承人馮立彬在拍攝現場。
岳西立碑保護半棵“神茶”
日前,安徽省岳西縣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石佛村,立碑保護赫赫有名的半棵“神茶”。相傳皖西南大別山地區有三棵半“神茶”,岳西縣境內就有兩棵半,其中以石佛村茶園組這半棵“神茶”最為神奇。
茶園組海拔千米以上,終年云霧繚繞,是部優名茶“岳西翠蘭”發源地之一,所產翠蘭茶,在皖頗負盛名。在傳說中充滿神秘色彩的半棵“神茶”,樹齡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該茶神奇之處在于:同一株茶,長成截然不同的兩半,一半與周圍茶樹無異,農歷三月初即可采摘,香味一般;另一半迥然不同,端午節前后才發新苗,芽葉尖細,香氣特別濃郁。碑文載:“神茶半棵,世上無多;一株兩品,奇特匪夷……”多年來,不少茶人深入研究,欲解半棵“神茶”之迷,均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去年,人們從半棵“神茶”采穗扦插,企圖培育出更多“神茶”。(舒寒冰 韓國鳳)
|